三峡基地发展有限公司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三峡信物·清风印记】一只水桶“链”起高原风雪与人间烟火

  2023年的3月,已近惊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这个平均海拔4600米的小镇还和往年一样寒冷,找不到春天的气息。这天上午,尼玛家里来了几个从平原地区来的汉族人,他们来询问取水的事儿。得知对方需要水,尼玛直接把自家的水桶连桶带水借给了他们。

  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基地实业公司配餐项目监督员李仁权是建设哲古食堂的项目负责人,作为先遣队成员,他早早抵达哲古镇。他回忆说:“那会儿我们的所有物资都还在路上。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只能找老百姓借水桶过渡一下。”拿到水桶的他十分感动,取水储水的事有了着落,就能做饭干活了。这不是三峡人第一次来到哲古镇。三峡集团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西藏自治区首个‌超高海拔风电开发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项目‌,也是首个并入西藏主电网的风电项目,在2021年就已顺利建设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2022年,随着措美哲古风电一期项目打破了业内关于超高海拔地区“风压低、不可开发风电”的论断,二期项目建设提上了日程。

措美哲古风电二期项目首台风机在风雪中顺利完成吊装

  措美哲古风电二期项目规划安装15台风机,全部采用单机容量3兆瓦以上的机型,其中最大单机容量达到3.6兆瓦,是当时中国超高海拔地区已投产容量最大风电机组。为优化管理时效、强化管理效能,时任三峡西藏能投山南分公司总经理王亮将营地设在海拔4600米的哲古镇,带领项目部全员长期坚持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施工现场工作。在这个一年到头鲜有外来访客的高海拔小镇,为了解决建设团队的就餐难题,保障建设高峰期的员工战斗力,一座被大家亲切称为“云端食堂”的哲古食堂应运而生。食堂筹备期间,设备物资要从山南市转运到镇里,往返一趟要四五个小时。运输途中要翻越海拔5200米的垭口,道路经常因积雪融化泥泞不堪,许多货运司机都不敢接这条线路上的运输业务。李仁权四处联系司机、全程护航,确保了物资运输,也探好了日常采买食材的路线。经过一周的紧张筹备,哲古“云端食堂”顺利开餐。

项目团队在食堂用餐摄影:李仁权

  李仁权去尼玛家归还水桶时,得知她家里只有丈夫一人打工赚钱,她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便邀请她来食堂上班。尼玛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成为了“云端食堂”的一名帮厨。“吊装高峰期特别忙,开餐时间不固定,有时候早上6点吃早餐,下午3点才回来吃午餐,甚至有时候晚上12点才回来吃饭。”李仁权说,“还有的时候我们会直接把餐送到现场,他们就在风机脚下吃。”看着下山归来的建设者们总是干枯发紫的嘴唇,尼玛说:“我就想着,要时刻准备好,保证他们任何时候回来都能吃上热饭热菜。”正是这样的温暖,让这支高原铁军抗住了严寒、缺氧,鼓励着他们持续攻坚克难。

措美哲古风电场全景摄影:孙恺

  2023年10月,二期项目安全准点全容量投产。项目投产后,运维团队不断提升措美风电厂运维水平,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发电目标。从一期打破“超高海拔风电不可开发”论断,到二期创下单机容量3.6兆瓦的新纪录,这支团队用4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50余部超高海拔风电运行管理制度以及数年如一日的一线坚守,将曾经的“生命禁区”变为清洁能源高地。

航拍山南市夜景摄影:张华轩

  随着最后一台风机并网,总装机容量72.6兆瓦的措美哲古风电场全容量投运。25台“大风车”每年输送清洁电能2亿千瓦时,点亮山南市14万户家庭。雪山下,迎风转动的风机源源不断供应着清洁电能,好似诉说着——海拔有极、雪线有界,而探索的刻度永无终点。(来源:三峡小微)